魏光焘--近代教育的奠基人

   日期:2019-04-11     浏览:1694    
核心提示:1891年在新疆创立博达书院,并担任第一任校长,为新疆早期教育提供了先例。魏光焘署理两江总督期间,继刘坤一、张之洞之后,实施筹建三江师范学堂,为开启近代博达书院,南京大学的重要人物。


 
  魏光焘(1837(丁酉年)—1916),邵阳隆回人。清末官吏。早年隶左宗棠部,光绪时初任道员,累擢按察使、布政使,光绪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募兵北上,与湖南巡抚呉大澄援辽抗日,在海城等地与敌多次激战,1895.3敌军进犯牛庄,指挥所部重创日军。魏光焘战后历任江西布政使、陕西巡抚、陕甘总督、云贵总督、两江总督。
 


 
  中国新疆地区建省后的第一任布政使,第二任代理行政首长(巡抚),一手建立新疆博达书院,并担任第一任校长。后来他又历任云贵、陕甘总督,后官至两江总督、南洋大臣、总理各国事物大臣。1891年在新疆创立博达书院,并担任第一任校长,为新疆早期教育提供了先例。魏光焘署理两江总督期间,继刘坤一、张之洞之后,实施筹建三江师范学堂,为开启近代博达书院,南京大学的重要人物。曾国藩湘军的承者,左宗堂的重要助手。1905年罢官,回到家乡。1915年3月5日卒于宝庆城东郊湖山别墅。
 
       魏光焘,子午庄。家乡父老谈及他,从不称其名“光焘”,都说是“魏午庄制台”,以示尊重。他是有清一代邵阳县乃至宝庆府职位最高的官员,曾历任过云贵总督、陕甘总督、两江总督、闽浙总督,宝庆府另两位任过总督是新宁县刘坤一、刘长佑叔侄。魏光焘和刘氏叔侄相比,更具有传奇色彩。湘军多是书生带兵,刘长佑是拔贡出生,刘坤一是廪生,都有俗称“秀才”的功名。魏光焘早年读过几年书,因家贫失学,以砍柴、淘金维持生计。后来学了一门手艺——做厨子。
 
       魏光焘于道光十七年(1837)十月出生于邵阳县西路的金潭(今属隆回县),他诞生时,家族已出了一个赫赫有名人物,即有进士功名、编撰了《海国图志》的大文豪魏源。按辈分,魏源是魏光焘的叔祖父。魏源虽然文名甚著,但只当过知州这样的小官,给家族也不可能有太多的照顾。
 
       在他20岁那年,曾国荃部回湘募兵,魏光焘便扔掉厨师的大勺,入伍当了一名大头兵。——早年的职业会影响一生,他官居一品后,有闲时还喜欢亲自下厨做几道湘菜。后来左宗棠自领一军,为楚军,魏光焘的所属的部队划拨归左宗棠统领。自此,他在爱才惜才的左大帅麾下,因战功不断升迁。
 
       魏光焘是湘军晚期重要人物,因为活的时间长,作为职业军人,他的经历最为全面。对内,他随左大帅扑灭太平天国,平定同治年间陕甘一带的回乱;对外,他和俄国人、日本人都交过手。新疆建省后,第一任巡抚为湘军名将刘锦棠,魏光焘任第一任布政使。
 
       真正使魏光焘声名大振——也是他一生最惨痛的回忆,便是甲午之战中与日军的交锋。1894年7月25日,甲午海战爆发,进而战争规模不断扩大,北洋水师惨败后,日军从辽东登陆,战火绵延至中国境内。参战的淮军大败,朝廷决定起用淮军的老大哥湘军。
 
       可此时湘军几乎徒有其名,平定太平天国后,湘军已大批遣散。到甲午年间,名将或死或衰,只剩下跟随左宗棠收复新疆的这一支湘军还有些战斗力。
 
       1894年11月,清廷授湘军宿将两江总督、南阳通商大臣刘坤一为钦差大臣,湖南巡抚吴大澄帮办军务,督办东征军务,节制关内外各军。魏光焘应诏随率部奔赴辽东。他的职位早就是新疆布政使。此时正值其母去世两年,他正在家乡守制。接到特旨后,魏光焘立刻在家乡宝庆募军三千人,赶赴辽东,并被派往与日军交战的最前线。
 
       1895年2月初,日军派兵攻打清军后勤仓库所在地牛庄。二月初七日,魏光焘得报,即由海城撤军援救牛庄。初八日晨,以三千兵力抵抗日军两万精锐之众,展开激战。他指挥所部诱敌深入,等到日军接近时,进行猛烈反击,予敌重创。但日军依恃优势兵力,突入城内。湘军与日军展开巷战,贴身肉搏,魏光焘带头冲杀。战场上血肉横飞,部将余福章、陈胜友战死,伤亡两千余人。他往来督战,三易坐骑。直至深夜,才从西面突围,仅以身免。
 
       牛庄虽然失守了,但责任不在魏光焘,而是整个清军战略指挥出现严重失误。魏部的英勇赢得了朝野的肯定,也让敌人对其肃然起敬。后来魏光焘写了一首诗:东洋小丑犯牛庄?,士尽争先血染冈。大炮长枪何所惧?,要凭胆剑斩豺狼。——论水准可归为打油诗,但这是一个出身厨工的高级将领所做呀。家乡后来有“午庄战牛庄”之说。有故老说,“午”为马,骏马陷进牛圈,也难有作为。
 
       甲午战败,他的仕途没有受到影响,而是一路高升。先授江西巡抚,后历任云南巡抚、陕西巡抚。在陕西巡抚任上,光绪二十六年(1900)爆发了“庚子事变”,八国联军进京,慈禧、光绪两宫西逃至西安。作为陕西省最高长官的魏光焘有接驾之功。太后和皇帝还没有回北京,他就升任陕甘总督。
 
     《湖南省志·人物志》说魏光焘“在职任用官吏,多以乡谊为准,宝庆属最多,湘籍次之,时人每有非议”。那个年代用老乡是官场风气,我以为后人不必苛责魏午庄。满蒙权贵不喜欢他这样的湘军名宿继续占领重要位置。他在两江总督任上,其实做了不少事,比如兴办了南京大学前身三江师范学堂。但八旗新贵铁良奏劾他昏昧无能,光绪三十一年(1905)他在闽浙总督任上开缺回乡养老。
 
       回到湖南邵阳后,魏光焘并没有定居在金潭的祖宅,而是在邵阳城郊的佘湖山营建别墅,于此养老,写下了《湖山老人自述》,记录了波澜壮阔的一生。
 
       老家至今还流传一个故事。魏光焘早年从戎时,只是初通文墨。然其在军中,刻苦自学,加上天资甚高,中年时诗文的功夫已很不错。有一年他回家省亲,老家的读书人还以昔日吴下阿蒙视之。一位私塾先生在宴席上为难魏光焘。他指着桌上一碟盐梅出对:“盐梅、盐梅,孔子、颜回,家无读书子?,官从何处来?”魏光焘则指着身前的一盘咸姜应对:咸姜?、咸姜,韩信、张良,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邵阳土话中,“咸”与“韩”“将”“张”同音。
 
       魏光焘身居高位时多重用湘籍人士广遭物议。可赶走他的满清朝廷重用的是一批颟顸的满蒙亲贵,更是加速了清廷之亡。1911年,武昌新军起事,领导造反的多是魏光焘故乡的子弟。朝廷又想起了这位在湖南养老的老将了,顾不得回避制度任命其为湖广总督。他此时已七十五岁了,对清廷心灰意冷,也看清了大势,便以年老多病推辞。
 
       1916年,魏光焘逝于佘湖山别墅,营葬于邵阳城北约十五公里的禾树村。
 
 
标签: 邵阳
 
更多>同类邵阳人物

推荐图文
推荐邵阳人物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