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艳!湖南这17种超实用非遗技艺,邵阳的厉害了!

   日期:2021-08-06     浏览:809    
核心提示:非遗技艺既好看又实用并非传统概念上的“老古董”
也许你还不知道
 
在这些传承了几百上千年的
 
文化遗产中
 
有一大波非遗技艺
 
既好看又实用
 
并非传统概念上的“老古董”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
 
感受一下它们的魅力吧~
 
       宝庆竹刻
 
       宝庆竹刻,是从实用竹器工艺中脱胎出来的一种集观赏、实用于一体的传统雕刻艺术,是湖南省邵阳市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宝庆(今湖南省邵阳市)属西高东低半山区半丘陵地貌,盛产楠竹,自古竹器制作业十分发达,是中国竹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之一。这为宝庆竹刻的艺术创作,提供了较好的物质条件。
邵阳宝庆竹刻
       宝庆人杰地灵,历代大师擅长于将自己的艺术技巧与文人审美情趣融会贯通,从而创造出了无数美轮美奂、具有极高艺术美感和文化内涵的佳作。
邵阳宝庆竹刻
       明代编修的《宝庆府志》,曾记载过万历年间宝庆竹刻名师潘一龙及其竹艺作品的情况。清代康熙年间,宝庆竹刻艺人王尚智发明了翻簧工艺和翻簧竹刻。宝庆竹刻的雕刻技艺种类齐全,题材丰富,手法别致,仅刀法就有二十余种。
 
       蓝印花布印染技艺
 
       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主要是湖南地区的传统技艺,浙江一带也有传承,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蓝印花布印染技艺
       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分纯蓝花布印染和彩蓝花布印染两大类:纯蓝花布布面素净,没有花纹图案,一般用以制作衣服和头帕;彩蓝花布有复杂的花纹图案,一般用以制作被面、垫单、帐檐、围裙、围腰、门帘、桌布、围布等。印染前需要经过裱纸版、描稿、刻版、上油、调料、刮浆、入染等工艺的处理,入染之后还要经过晾晒、淌洗、卷布、碾布(又叫“踩布”)等工艺流程。
蓝印花布印染技艺
 
       隆回花瑶挑花
 
       隆回瑶族因女子筒裙上装饰有艳丽的挑花而被人称为“花瑶”,挑花则是花瑶女子中流传的一种独特的手工艺。花瑶挑花将不同视觉的物象做奇妙的艺术处理与组合,构图均衡或对称,既讲求实用,又追求色调装饰美观。
邵阳隆回花瑶挑花
       花瑶挑花分为素色和彩色两种:素色挑花是用家织平粗靛蓝布作底,自纺的白色粗线挑成;彩色挑花则是用红、橙、黄、绿等七彩丝线挑绣。花瑶挑花多为连续图案和对称图案。挑花的花纹种类很多,最常用的花纹有太阳纹、万字纹、灯笼纹(也称南瓜纹)、铜钱纹、牡丹纹、蕨叶纹、勾勾藤纹等。挑花画面色彩对比鲜明,疏密有致,动静相宜,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更是被我国著名的文博专家沈从文先生誉之为“世界第一流的挑花”。
邵阳隆回花瑶挑花
       花瑶挑花的题材,有山区常见的飞禽走兽、树木花草,有日月星辰、山川河岳,也有瑶族的民族历史、信仰图腾、民俗风情、神话故事等。其中以蛇的图案最为丰富,有盘蛇、交体蛇、昂头翘尾蛇、无尾双头蛇、蛇缠图腾蛇等,多达数百种。
 
       长沙窑铜官陶瓷烧制技艺
 
       长沙窑铜官陶瓷烧制技艺,湖南省的传统手工技艺,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长沙窑铜官陶瓷烧制技艺
       铜官陶瓷产业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陶瓷技艺独具特色。在殷商之前,舜帝就带领先民在湘江一带开始了制陶之业,至唐代铜官陶瓷发展迅速,陶瓷技艺逐渐成熟,五代时期后几乎绝迹,其窑址位于湖南省望城县铜官镇瓦渣坪,故称铜官窑。
 
       2011年5月23日,长沙窑铜官陶瓷烧制技艺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九芝堂传统中药文化
 
       九芝堂中药文化传承至今已有369年历史,在这三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九芝堂发扬了湖湘文化中“敢为人先”和“经世致用”的精神,将传统的中药制药技术与湖南当地水土环境所结合,形成具有湖湘特色的中药文化。
九芝堂传统中药文化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九芝堂中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对中国传统中医药文化的丰富、发展和传承。
 
       菊花石雕
 
       菊花石产地为泸溪县浦市古镇,形成于约3亿年前的地层中,因石中的天然白色花纹酷似菊花,故而得名。
菊花石雕
       民间石雕工匠们利用菊花石的天然花纹及菊花石的外形,运用篆刻的技法,雕刻出各类山水、人物、生灵等图案的艺术品。
菊花石雕
       菊花石洁白晶莹,花态逼真,质地细腻,集珍、奇、稀、美四绝于一身,充分展现了自然造化的神奇,极具观赏和收藏价值,并誉为“永不凋谢的菊花” ,有石雕中的“国宝”之称。
 
       醴陵釉下五彩瓷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瓷器是一个极鲜明的代表元素。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之美誉的醴陵釉下五彩瓷是湖南的一张文化名片。
 醴陵釉下五彩瓷
 
       黑茶制作技艺
 
       黑茶制作技艺(千两茶制作技艺),湖南省安化县传统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黑茶制作技艺
       千两茶制作技艺起源于唐代,发展于宋代,清代时兴盛,并因制作时踩捆成小圆柱形,每支重量为老秤1000两,故有“安化千两茶”之名。千两茶将散茶筑成圆柱形,外形踩制紧实,篾箍紧扎,茶支圆直且两端大小基本一致,沏泡出的茶香气纯正,汤色橙黄或橙红,滋味醇和。
 黑茶(千两茶)制作技艺
       千两茶制作工艺特殊,标准严格,全过程手工操作,从加工开始到入库,茶叶始终没有落地,天然环保卫生,可以长期存放,是安化黑茶传统工艺的结晶。
 
       侗锦
 
       侗锦,侗族妇女世代相传的纯手工织物,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侗锦传承基地位于通道侗族自治县牙屯堡镇文坡村,近年,该县多家侗锦基地先后开发出床上用品、提包、披肩、围巾、侗装等产品,远销北京、上海及韩国、俄罗斯等国内外市场。古老的侗锦为侗乡人民“织出”了新生活。
侗锦
 
       土家族吊脚楼建造技艺
 
       湖南省永顺县土家族吊脚楼(又称“转角楼”)建造技艺,土家族人民在长期社会生活中创造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手工技艺。
土家族吊脚楼建造技艺
       这种技艺被专家学者称为古建筑的“活化石”,是集建筑、绘画和雕刻等艺术于一体的珍贵民间艺术结晶,也是中国建筑艺术史上的代表性建筑。
土家族吊脚楼建造技艺
       2011年5月23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纳入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彭善尧被入选为代表性传承人。
 
       湘西竹编
 
       湘西竹编技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山竹、水竹、斑竹、桂竹、楠竹等为材料,经伐、削、剖、染等工艺,即可编织成一件精致的工艺品。
苗族挑花
 
       苗族挑花
 
       苗族的挑花刺绣,俗称“数纱”,以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泸溪苗族地区流传的最为出色,主要分布于良家潭、八什坪、浦市、潭溪以及周边乡镇。
苗族挑花
       泸溪的苗族挑花多用于头帕,是以当地苗族妇女自己纺纱、织造的“家织布”为面料挑绣而成。家织布所采用的棉纱较粗,织成的布料纵横分明、经纬清晰,是挑花工艺的最佳材料。有别于刺绣的挑绣,所有的图案纹样,全在布料的表面行针。挑花工艺没有现成的花样,所有的图案纹样全在苗家妇女的心里。
苗族挑花
       当地的苗族妇女从小便随着长辈练习挑花技艺,从单个的图案着手,长大后已是非常娴熟的绣工。常见的图案纹样有双凤朝阳、龙凤呈祥、鲤鱼跳龙门、石榴花、阳球花、牡丹花、枫叶、蜜蜂采花、蝴蝶戏花等六十多种,全部采用蓝线或青线挑绣,线条清晰,十分雅致。
 
       苗画
 
       苗画作为湘西苗族文化的代表之一,极具苗族特色,主要流行在湘西苗族地区。苗画最初是作为苗族姑娘刺绣图样稿的形式出现的,后来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画种。
苗画
       苗族刺绣采用剪纸为绣样,至清代末期,开始使用白色粉浆替代古老的“锉本”剪纸,直接画在深颜色的布料上,供妇女们直接按画稿刺绣。这种画在坯布上的刺绣样稿生动而富于情趣,线条流畅又具有情感,深受妇女们的欢迎。
苗画
 
       凤凰扎纸
 
       扎纸,顾名思义,是以纸为原料,扎成各种形态的物件,易学难精,要做好一件纸扎成品,必须熟练掌握扎制、贴糊、剪纸、彩绘等技能,还要了解美学、建筑学、宗教文化、民风民俗等文化知识,它体现着纸扎手艺人的综合素养,靠的是手艺人的记性和悟性。
凤凰扎纸
       “凤凰纸扎颜色特别艳丽,大部分使用红、黄、青(蓝色)、黑、白五行色。且五色必纯正,即“红彤红彤的,白空白空的,黑吧拉漆的,黄浓浓的,青幽幽的。”
 
       凤凰纸扎与凤凰风俗习惯、风土民情息息相关,每件纸扎工艺作品都生动地记录了古代凤凰民众自下而上的状态和社会活动演变过程,如狮子头、龙头,表现出人民群众向往吉祥、平安顺意、风调雨顺、除病祛灾的美好愿望。如荷花灯、凤凰灯、鱼灯,都显示着清平和顺、龙凤呈祥、鲤鱼跳龙门等美好意愿,和人民群众的生活、宗教祭祀习俗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踏虎凿花剪纸技艺
 
       踏虎凿花是流传在湘西地区的一种民间剪纸艺术,因主要生产地为泸溪县踏虎乡而得名。
踏虎凿花剪纸技艺
       踏虎凿花是手工技艺中的一门独门绝技,造型古朴生动,线条简洁流畅,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很高的艺术价值。凿花历史悠久,通过当地民间艺人的代代传承,形成了花样繁多、工艺精湛、作品精巧、独具风格的民间工艺品牌,是一种“不用剪刀的剪纸艺术”,素有“艺苑奇葩,民族瑰宝”之美誉。
 
       苗族银饰锻制技艺
 
       苗族银饰是苗族人民十分喜爱的传统饰物。从佩戴部位上划分可分为头饰、胸饰、手饰、脚饰及衣饰五大类三百多样。银饰锻制原料为纯银,有30多道工序,全都由手工制作而成。
苗族银饰锻制技艺
       设计精巧,色泽洁白,造型精美,工艺精细,富丽高雅,图案栩栩如生,无一不是精美绝伦的工艺品,具有很好的观赏效果和巨大的使用价值、收藏价值。2006年,苗族银饰锻制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苗族银饰锻制技艺
 
       土家族织锦技艺
土家族织锦技艺
       湘西土家族织锦为土家族历史悠久的传统民族工艺,土家语称之为“西兰卡普”,“西兰”的汉语意思是被盖,“卡普”的汉语意思是花,意思是织有花的被盖。
土家族织锦技艺
       土家织锦与壮锦、黎锦、傣锦并称为我国少数民族四大名锦,是中国最原始的织锦工艺,其加工设备古老、工艺繁杂精湛,图案多样、色彩斑斓、精美丰富、民族特色鲜明,充分体现出土家文化的厚重和积淀,2006年土家织锦技艺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土家族织锦技艺
       这些颇有价值湖南民间技艺
 
       有没有惊艳到你呢?

       相关标签:邵阳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邵阳在线
 
 
更多>同类邵阳特色

推荐图文
推荐邵阳特色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