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公布!邵阳又添2项国家级非遗项目,总数已达16项

   日期:2021-06-12     浏览:203    
核心提示:前四批邵阳市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分别为:竹刻(宝庆竹刻)、滩头木版年画、挑花(花瑶挑花)、木偶戏(邵阳布袋戏)、祁剧、花鼓戏(邵阳花鼓戏)、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竹纸制作技艺(滩头手工抄纸技艺) 、瑶族民歌(花瑶呜哇山歌)、龙舞(城步吊龙)、棕包脑、丝弦(武冈丝弦)、中医正骨疗法(新邵孙氏正骨术)、苗族四月八姑娘节。
       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研究所消息,6月10日上午,国务院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邵阳两项目入选,分别为岩鹰拳、传统中医药文化(龙山药王医药文化)。至此,邵阳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已达16项。
 
       岩鹰拳
邵阳岩鹰拳
 
       岩鹰拳源于中国武林泰斗、孙中山先生的保镖杜心五先生的鹰爪拳。杜心五之名徒万赖声对“鹰爪拳”进行了适当的演变,然后传授给著名武术大师蒋兆鸿。蒋兆鸿先生再结合多年的习武经验,运用湖南山区“岩鹰”的出巢、觅食、翱翔、游猎、捕杀、格斗的特长和勇猛灵活的生性形态,创编的25个鹰形动作的象形健身拳。其传人刘烈红在师傅蒋兆鸿先生25个动作的基础上发展成了4段82式的象形“岩鹰拳”。这套拳法在表现上,动静相应、虚实相连、跌扑滚翻、神形合一,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文化内涵。
 
       “岩鹰拳”曾多次参加世界及全国各类武术比赛和观摩大会,获金、银大奖400余枚,得到了国内外武林同道和社会各级人士的普遍赞扬和高度评价。1982年北京电影制片厂《武林志》剧组,把“岩鹰拳”的一招一式惟妙惟肖地搬上银幕,为“岩鹰拳”发展和走向世界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岩鹰拳也成为我国武林园中的一朵奇葩。
 
       传统中医药文化
邵阳传统龙山药王医药文化
(龙山药王医药文化)
 
       龙山药王医药文化诞生于唐末,产生于湖南省新邵县(古属梅山地区)龙山地区。据《孙氏族谱》载:“始祖孙思邈于公元640年从京兆耀郡孙家塬千里跋涉到长沙昭陵,龙山孙家桥村采药治病,救苦救难。”并留下孙氏一支嫡传后裔,至今已有30余传。在龙山顶上尚有不少古迹遗踪,如岳坪顶上的晒书石、洗药池、和孙家桥、孙水河、医龙滩、治虎坪等,都是与孙思邈有关的胜迹。
 
 
       龙山药王医药文化包括孙思邈医学、养生学、道学及崇医风俗、药王传说等一直影响龙山地区的人民的人生观价值观,并形成了十民九医的风俗,历千年不衰,龙山地区先后诞生了有史可查的名医近100余位。
刚刚公布!邵阳又添2项国家级非遗项目,总数已达16项
       邵阳国家级非遗项目
 
       前四批邵阳市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分别为:竹刻(宝庆竹刻)、滩头木版年画、挑花(花瑶挑花)、木偶戏(邵阳布袋戏)、祁剧、花鼓戏(邵阳花鼓戏)、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竹纸制作技艺(滩头手工抄纸技艺) 、瑶族民歌(花瑶呜哇山歌)、龙舞(城步吊龙)、棕包脑、丝弦(武冈丝弦)、中医正骨疗法(新邵孙氏正骨术)、苗族四月八姑娘节。
 
标签: 邵阳
 
更多>同类邵阳特色

推荐图文
推荐邵阳特色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