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家顾问组 > 科技 > 曾和平

曾和平

更新日期:2019-07-22

曾和平

职位:华东师范大学长江学者

地区:上海

行业:科技

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华东师范大学精密光谱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与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 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 是十五“211”重点学科建设、985二期“精密光谱科学与技术”学科建设、“精密光谱与精密测量”学科建设、上海市 “电磁波谱学”重点学科、华东师范大学光学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和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等项目学术带头人

人物介绍


曾和平,1966年8月出生,博士

       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华东师范大学精密光谱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与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是十五“211”重点学科建设、985二期“精密光谱科学与技术”学科建设、“精密光谱与精密测量”学科建设、上海市 “电磁波谱学”重点学科、华东师范大学光学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和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等项目学术带头人。先后在德国Max-Planck量子光学研究所、日本京都大学、日本理化学研究所、日本综合研究院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从事合作研究工作。专业为单光子通信与超快激光技术。
 
       他在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中的非线性光学与量子效应、超快激光技术、量子保密通信系统及量子信息处理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富有创新意义的研究成果:发展完成了一系列量子密码分发的实用化关键单元技术、实验实现了通信距离长达50公里的稳定的量子保密通信系统、首次提出利用Sagnac环形干涉仪实现稳定的长距离量子密钥分发并发展出一系列相关技术、首次提出了利用多光束激发级联拉曼过程或相互耦合的级联拉曼过程等几种产生大间距的亚飞秒激光脉冲序列的新技术、首次实验证明调制参量放大的新物理机制并发展出超快激光脉冲调制上转换参量放大的新技术。

       在华东师范大学组建了量子保密通信实验室、超快激光物理与技术实验室、大功率紧凑型超短激光技术实验室。 主要从事两方面的研究:一是富勒烯有机功能化及其富勒烯衍生物分子磁性,超导电性和非线性光学活性研究;二是重要生物活性物质化学结构特征与控制合成,系统研究了螺旋藻多糖、龙葵多糖、黑海参多糖和蛇床子多糖等重要生物活性物质的化学特征。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8项。发表论文70多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项。2002年被教育部评为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
 
       199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95年毕业于中科院上海光机所获理学博士学位。先后在德国马普量子光学所、日本京都大学物理系和理化学研究所从事合作研究。2000年受聘为华东师范大学长江特聘教授回国工作‚2000年以来立足国内组建了单光子精密测控和超快光子操控二个具有国际竞争实力的实验研究平台;围绕飞秒时间分辨以及单光子水平灵敏度的光场精密控制及其应用开展实验研究。
 
       回国至今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其中包括4篇Phys. Rev. Lett.、21篇Appl. Phys. Lett.、12篇Opt. Lett.、15篇Opt. Express、23篇Phys. Rev.A等)‚申请国内国际专利30多项。取得了若干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研究成果。解决了单光子测控、编码、长距离传输偏振敏感等关键技术问题‚研制成新型单光子探测仪;其关键技术指标优于国际最好报道;提出并实现了Sagnac型分时相位编码与解码技术;被美国Los Alamos国家实验室等编撰的《Quantum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oadmap》引用为代表性方案之一;

       实现单光子水平的频率转换;获得至今国际上最高的量子转换效率和最低转换噪声‚成为红外单光子测控的有效的技术途径之一;在长距离光纤中首次实现了以前被《A Quantum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oadmap》认为极具挑战性的长期稳定的单光子偏振编码‚完成稳定的长距离量子保密通信系统。基于纳米金刚石色心发光‚获得室温下长期稳定发射单光子的新方法‚Science评论文章认为这是有望应用于地对星量子保密通信的实用化单光子源。

       在超快光子操控实验方面发现一系列新物理效应并发展成新技术;实验证明调制参量放大的新物理机制并发展出超快激光脉冲调制上转换参量放大的新技术;可以获得比常规的光学参量放大至少大一个数量级的上转换放大脉冲输出。发现超短激光脉冲多种新型的时空局域光子弹及其时空整形控制;发展了二种控制新方法实现载波包络相位的自动稳定‚提出了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增强超快光场精密控制的新概念和紫外飞秒光学频率梳产生新方法‚在拓展精密控制技术方面突破实现了多种新型超快光子源‚实现平均功率为262W的高重复频率超短脉冲放大‚为紫外光学频率梳产生研制成高功率驱动源。
 
       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了多项国家及省部级重点基金项目的建设‚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1项、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项;“973计划”课题3项;上海市重点学科项目1项;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项目1项;上海市科委国际合作项目2项;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4项。在多个项目验收中被评为优秀‚在研各项目进展良好。

       累计指导博士生24人;其中已获得博士学位9人。指导的学生多次获得国际上和省部级以上奖项;如: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 (1人次)、上海市研究生优秀成果奖 (4人次)、饶毓泰基础光学一等奖 (1人次)、饶毓泰基础光学优秀奖 (1人次)、Einstein Award(爱因斯坦奖)(1人次)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 (1人次)、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 (1人次)、上海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人次)、入选参加58届德国林岛诺贝尔奖得主大会访问(3人次)等。